Triumph & Tragedy第二回
同樣的三個人控制同樣陣營,這次軸心國派出優秀的外交家,在1936年僅用一年時間就將波蘭吞併,納為衛星國,之後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亦俯首稱臣,成為軸心陣營,柏林政府打了一場漂亮的外交閃擊戰。
軸心拿着一手好牌,開局便取得外交優勢,有十字標記是軸心的衛星國或同盟國。
盟軍只是與挪威結盟,和將美國納為保護國,同時加強倫敦和巴黎的防禦能力。蘇聯外長就投訴,東歐和北歐國家被兩大陣營沾染,無外交出路,僅能在南歐希臘傳播共產主義。
軸心工業值和人口迅速飆升,大有氣吞天下之勢,盟軍加強軍備,又將美軍拉攏成衛星國,再大力發展工業,提升生產值,以期與德國一戰。
而蘇聯就先後入侵伊朗及土耳其,取得豐厚資源和人口,加上「全民大錬鋼」,不消幾年便將整體生產值提升,由工業落後國變身成發達國,時人認為總書記是彼得大帝二世,值得一提的是,蘇聯採遠交近攻,竟在荷蘭、比利時和盧森堡等低地國配置外交影響力,須知道,低地國是德國和英國的緩衝地,在此插旗,有如殺出個程咬金!
到了三十年代後期,英國主戰勢力抬頭,眼見若再不對軸心宣戰,對方極有可能以人口繁盛、工業繁榮兩個主要因素,成為歐洲霸主,所以即使未到最好時機,英國仍向德國宣戰,雙方在北海的艦隊隨即駁火,皇家海軍兩艘戰艦竟不是德國的俾斯麥號對手,被打得落荒而逃!英國同時又派出兩支空軍共五點戰力,空襲柏林,豈知竟是燈蛾撲火,一來軸心擁有防空雷達科技,二來柏林一大隊、一大隊的戰機升空欄截,皇家空軍落得全滅下場!北海之戰和柏林空戰令盟軍戰力殆盡,指揮部當下大駭,士氣低落,改為積極防禦,無心爭霸。
盟軍在丹麥有兩個標記,只要放多一個,就能將丹麥納入版圖,威脅德國的柏林和魯爾。
往後軸心大舉侵攻法國,又直接從海空二路遠征倫敦,打得盟軍吃盡苦頭。
戰力滿滿的軸心戰機,大肆空襲法國洛林。
由於盟軍已將戰略改為防守,1940年,盟軍不進兵,不談外交,軸心瘋狂空襲,在二虎競食之下,蘇聯又做了奇怪舉動,這幾年將南美與葡萄牙,納入共產世界,往後西班牙強人佛朗哥亦在馬德里接受史大林授勳,成為共產主義堅定信徒,因此蘇聯的整體生產力都有增長,大有機會憑經濟力量取勝。
軸心開始感受到兩面受敵的壓力,雖然盟軍仍未至於構成威脅,但久攻不下,戰事拉鋸,對同時應付東、西戰綫的軸心大大不利。此時,元首總結兩個敗筆,一是没有在北歐搞局,他認為原先可協助盟軍控制北歐諸國,令蘇聯忌憚,二是元首太迷信空軍的神話,没有生產陸軍,就算一大隊空軍,對地面打擊,仍是作用有限,埋下了失敗伏筆。
很快,蘇聯對軸心宣戰,並發出「動員令」,在波蘭、羅馬尼亞一帶與德軍開戰,雖然德軍有海量戰機,但只有少量陸軍,蘇軍從長長的戰線中打出缺口,不消兩三年,就將德軍壓縮到德國境內。
形勢逆轉了,蘇聯就像八爪魚般,想用吸盤牢牢吸實歐洲大陸。
盟軍得蘇聯參戰,加上1942年後,美軍加入,所以總算再站穩陣腳,作戰本部決定調動印度殖民地的幾支陸空部隊疾走,進擊意大利的殖民地利比亞,之後與法國在非洲阿爾及利亞的步兵合流,北上突襲羅馬,這座千年古都失守後,意大利退出軸心國。
軸心縱有優秀空軍,但也無力回天,畢竟規則講明空軍不能單獨佔領一處地方。
1944年,蘇聯的人口和資源已達世界頂峰,25分,軸心只剩德國一隅,盟軍雖然佔領羅馬,士氣大振,但已知未及超越蘇聯,於是與軸心齊齊投降,結束遊戲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