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iumph & Tragedy第二回
同樣的三個人控制同樣陣營,這次軸心國派出優秀的外交家,在1936年僅用一年時間就將波蘭吞併,納為衛星國,之後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亦俯首稱臣,成為軸心陣營,柏林政府打了一場漂亮的外交閃擊戰。
軸心拿着一手好牌,開局便取得外交優勢,有十字標記是軸心的衛星國或同盟國。
盟軍只是與挪威結盟,和將美國納為保護國,同時加強倫敦和巴黎的防禦能力。蘇聯外長就投訴,東歐和北歐國家被兩大陣營沾染,無外交出路,僅能在南歐希臘傳播共產主義。
軸心工業值和人口迅速飆升,大有氣吞天下之勢,盟軍加強軍備,又將美軍拉攏成衛星國,再大力發展工業,提升生產值,以期與德國一戰。
而蘇聯就先後入侵伊朗及土耳其,取得豐厚資源和人口,加上「全民大錬鋼」,不消幾年便將整體生產值提升,由工業落後國變身成發達國,時人認為總書記是彼得大帝二世,值得一提的是,蘇聯採遠交近攻,竟在荷蘭、比利時和盧森堡等低地國配置外交影響力,須知道,低地國是德國和英國的緩衝地,在此插旗,有如殺出個程咬金!
到了三十年代後期,英國主戰勢力抬頭,眼見若再不對軸心宣戰,對方極有可能以人口繁盛、工業繁榮兩個主要因素,成為歐洲霸主,所以即使未到最好時機,英國仍向德國宣戰,雙方在北海的艦隊隨即駁火,皇家海軍兩艘戰艦竟不是德國的俾斯麥號對手,被打得落荒而逃!英國同時又派出兩支空軍共五點戰力,空襲柏林,豈知竟是燈蛾撲火,一來軸心擁有防空雷達科技,二來柏林一大隊、一大隊的戰機升空欄截,皇家空軍落得全滅下場!北海之戰和柏林空戰令盟軍戰力殆盡,指揮部當下大駭,士氣低落,改為積極防禦,無心爭霸。